為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目標,主動應對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等國際貿易規則挑戰,同時深挖企業節能減排潛力、把握綠色轉型機遇、塑造綠色低碳競爭力,企業碳管理已從戰略議題升級為實現“雙碳”目標、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推動美麗中國建設的核心要務。
近日,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和自然資源保護協會共同在京主辦了“環境與氣候治理研究與交流項目:企業碳管理體系”專題討論會。
會議由生態環境部環境與經濟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俞海主持,來自中環聯合認證中心、中國質量認證中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清華蘇州環境創新研究院、英利能源發展有限公司、中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河鋼集團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等單位的專家,從政策標準、企業實踐、技術瓶頸、數據體系、金融支持、產業鏈協同等方面就企業碳管理中的現狀、挑戰和應對途徑展開交流討論。
202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布的《加快構建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工作方案》首次明確,要建立健全地方碳考核、行業碳管控、企業碳管理、項目碳評價、產品碳足跡多重碳管理政策體系,并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有效銜接,構建系統完備的碳排放雙控制度體系。2025年6月,生態環境部首次印發《產品碳足跡管理體系建設進展報告(2025)》,提出我國碳足跡管理體系的“兩大基石”(規則標準和因子數據)及“三項制度”(產品碳足跡標識認證、分級管理、信息披露)已初步建立,為企業綠色低碳轉型提供了清晰指引。
與會專家指出,國內企業碳管理政策框架初步形成但具體細則仍需加快補齊。目前,碳達峰碳中和“1+N”頂層設計逐步完善,形成了以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和溫室氣體自愿減排市場為主的企業碳管理框架;《碳排放權交易管理暫行條例》《企業可持續披露準則》等文件,對重點企業強制披露碳信息作出了規定。但在制度實際運行過程中,仍存在碎片化與落地難的問題,比如,自愿減排市場因標準不夠完善、激勵相對薄弱等原因,企業主動性仍需激活。
與會專家認為,目前我國不同行業在碳管理上分化明顯,火電、鋼鐵、水泥、鋁冶煉等高碳排行業,受全國碳市場履約、下游綠色原材料需求等影響,正在加快構建自身碳管理體系,強化機制保障和數據基礎支撐,積極探索短流程、氫冶金、CCUS等減碳工藝,但相關行業企業在碳管理上面臨數據管理難度大、減排量資產化路徑不明等問題。而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行業,受國際貿易規則影響,企業碳管理體系整體布局相對靠前,但隨著國際貿易規則日益復雜化,這些企業的碳管理成本明顯增加。
為進一步推動企業碳管理體系的建立,專家認為可加快構建政策、市場、產業多元協同體系,推動健全完善企業碳管理制度。一方面,形成統一的碳管理國家標準與行業細則,強化與國際規則對接互認,同時積極推動國內碳管理人員參與國際規則制定;另一方面,激活綠色金融工具,推動企業低碳表現與融資成本的有效掛鉤,創新碳資產質押等金融產品。此外,應推動構建綠色供應鏈,強化鏈主責任,制定完善供應鏈減排標準。可探索以零碳園區為載體,加強政策、技術與金融等資源集成,推動碳管理從成本中心轉型為競爭力資產。
網上經營許可證號:京ICP備18006193號-1
copyright?2005-2022 m.szzhongrui.com all right reserved 技術支持:鋼鏈云(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服務熱線:010-59231580